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的不解之缘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原谅我 美国民歌 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的不解之缘

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的不解之缘

2024-01-11 18:33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屠晨昕

“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”——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。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

11月10日晚,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,“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”——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此上演。

音乐会由费城交响乐团和中国交响乐团联袂演出。随着费城交响乐团(以下简称“费交”)青年指挥家特里斯坦·雷斯—谢尔曼的指挥棒轻轻抬起,由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作曲的《坎迪德》序曲率先上演。一曲高昂的乐曲之后,恬静悠长的旋律响起,是中美两国观众都耳熟能详的音乐《二泉映月》,它见证了费城交响乐团和中国交响乐团50年的友谊。

费交指挥谢尔曼与中国交响乐团在京联合排练。图源环球网

此次访华,费交还与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、天津交响乐团和天津音乐学院建立了教育合作,并将于11月11日在天津演出,16日在苏州演出,18日在上海演出。

在中美尚未正式建交的年代,音乐是纽带,是先行者,率先搭起了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。潮新闻梳理了多位亲历者的回忆,为你还原半个世纪以前那次中美民间代表着美好友谊的握手。

中国交响乐团供图

用音乐架起一座中美友谊的桥梁

1973年9月12日深夜,一架波音707客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,费交一行100余人历经周折,从费城飞往檀香山、东京、上海,一路辗转,踏上了中国的土地。疲惫的旅途没有冲淡他们的憧憬和激动,作为历史上首支到访中国的美国交响乐团,他们即将经历的一切都足以载入史册。

费城交响乐团于1900年由指挥家弗里茨·谢尔创办并指挥。L.斯托科夫斯基于1912年就任第三任音乐指导和指挥,为该团的发展立下了功劳。在他手下,乐团以辉煌的音响、多彩的音色,创造了光辉的费城之音,跻身于美国三大交响乐团之一。

1936年,指挥大师尤金·奥曼迪接任指挥,从此任职长达41年,曾到欧洲、亚洲等各国旅行演出。1973年,作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密友的奥曼迪,率团来中国演出,在费交百年发展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“交响乐是属于世界的艺术,世界上所有乐团都可以看着五线谱演奏。”原中央乐团(现中国交响乐团)小提琴演奏家、党委书记朱信人一直难忘,有一次,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在听过他们的演奏后,勉励他们把交响乐作为人民外交的工具,去打开前路,“我们非常激动,为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感到万分荣幸和责任重大。”朱信人说。

“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,那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。他们不仅希望架起一座音乐桥梁,还希望促进文化交流。尼克松总统希望和费城交响乐团一起访华。”费城交响乐团小提琴手戴维·布斯说。

能参加这次中国行,布斯感到很幸运。那年他刚通过选拔被费城交响乐团录取。他的正式入职日期是在乐团访华后,但布斯接到人事经理的电话,通知他有人生病,由他替补。

布斯说:“我非常激动!挂断电话后,我意识到我甚至没有护照。”然而在中美两国大力支持下,他在短短三天内就拿到了护照和签证。带着小提琴,他踏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。

奥曼迪指挥中央乐团演奏贝多芬《第五交响曲“命运”》第二乐章。中国交响乐团供图

鼓足精气神,给中国人民露露脸

1973年9月13日,在北京民族文化宫,中央乐团和民乐独奏演员首先为费交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内部表演。

9月14日至17日,费交接力登台,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连续演出4场。曲目中既有与中央乐团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合作的钢琴协奏曲《黄河》,也有勃拉姆斯《第一交响曲》、贝多芬《第六交响曲》等大部头作品,空前轰动。沸腾般的掌声里,费交演出了由乐团助理指挥史密夫编配的陕北民歌《工农进行曲》,中央乐团则派殷承宗加演了自己改编的美国民歌《牧场上的家》,双方互赠“谢礼”,满堂喝彩震耳欲聋。

“当时,费交没有想过中国竟然还能有这样一支乐团。也许我们经验水平不如他们,但有十足的精气神。”朱信人说,中央乐团全团铆足了劲,希望给中国人民露露脸。

9月15日,费交的车队驶进了位于和平里的中央乐团院内。排练厅里,指挥大师李德伦挥棒,切磋交流的乐声奏响,时任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吴祖强刚刚完成改编创作的弦乐合奏曲《二泉映月》迎来“首演”,一曲奏完,奥曼迪当场提出希望能得到这首作品的总谱,凝聚着东方神韵的旋律让他由衷感到赞叹与喜爱。

随后,李德伦又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了贝多芬《第五交响曲“命运”》。挥完第一乐章,李德伦突然转身将指挥棒递给了奥曼迪,邀请他指挥乐团完成第二乐章。奥曼迪几乎没有任何犹豫,起身脱了上衣,松开领带,走上指挥台。乐团在几小节的短暂调整后迅速跟上了他的节奏,向着同样的方向,东西方音乐家齐心协力,汇聚成充满“命运”力量的声响,奥曼迪兴奋地夸赞道:“这些年轻人的接受能力很强!”

中央乐团向费交赠送中国民族乐器。中国交响乐团供图

中国“锣王”折服全场,费交现场“雪中送炭”

奥曼迪和费交乐手们的欣赏很快变为惊讶,因为在分声部交流时,他们看见了中央乐团演奏家手中堪称窘迫的乐器。“铜管有的拉起来晃荡,有的漏气,拿焊锡焊上。”当时担任小提琴演奏员的杨实回忆,大管首席的乐器底部甚至“已经烂掉了,只能抠下去再找块硬布堵上”,团里用的乐谱则是抄谱组手写、胶粘的。

双方赠送纪念品环节,费交“雪中送炭”,送上了单簧管、小号、长笛、鼓膜和一套三角铁,以及欧美著名作曲家的乐谱、乐团灌制的上百张唱片;中央乐团则回赠以琵琶、中国鼓、胡琴等传统乐器,其中,一面直径1.1米的“锣王”最为抢眼。

“大锣一抬进来,费交的乐手们全都坐不住了。”朱信人回忆道。在交响乐团的配置中,锣是唯一必不可少的中国乐器,但在当时的国外,中国锣非常难得。这面大锣由山东的匠人师傅们专门定制,“是一锤子、一锤子敲出来的,和那些机床旋出来的外国锣完全不一样。锣声一响,大家都傻了,谁都没听过这么好的声音。”

费交如获至宝,爱不释手。回国后,他们立即用这面锣演绎了穆索尔斯基作品《图画展览会》,一同带走的,还有那条悬挂在演出场地北京民族文化宫的“欢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”的横幅。

李德伦向奥曼迪赠送琵琶。中国交响乐团供图

在北京,费交乐手们与普通中国人友好沟通

这次访问不仅仅是一次音乐演出。音乐会结束后,费交乐团成员在街上闲逛。尽管由于语言差异,他们无法与当地人交谈,但这是一次有趣的经历,他们努力尝试沟通。

“我始终记得这些场景,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自行车,上千人骑着自行车。”布斯回忆道,“那时来到北京,周围还能看到很多田地。我们遇到坐在木轮板车上的农民,我想那可能是水牛拉的车。太神奇了!往事历历在目。”  

“很多时候你都可以用微笑沟通,效果非常好。人们都很热情,他们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,我们也回应着。我们乐团里有两位金发女士,一些中国女孩想轻轻抚摸她们的头发。她们也非常乐意,几乎就像是‘时尚偶像’一样。”布斯说,人们尝试用英语和他们打招呼,乐团成员们也尝试用中文回应他们。

此行的另一亮点是参观颐和园,布斯称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之一,“太令人激动了”。

随后,费交还参观了长城。“长城质朴而纯粹。令人惊讶的是,每次我重回中国都有不同的收获。这些年来,我注意到了这一点,这非常令人印象深刻,大城市也是如此。他们在那里种植了美丽的树木和鲜花。”布斯说。

8月13日,刘诗昆在美国纽约接受采访。新华社记者 施春 摄

钢琴家刘诗昆回忆中美音乐友好交流往昔

现年84岁的中国钢琴家刘诗昆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。谈起自己亲历的中美友好交流历史细节,这位耄耋老人如数家珍。

在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历史性访华中,刘诗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为乐团单独演奏李斯特《匈牙利狂想曲》第六号,乐团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敬。

1978年,刘诗昆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副团长及首席演员赴美巡演,成为最早访美的中国艺术家之一,受到时任总统卡特接见。

“他(卡特总统)特别走到我面前说,‘我们都知道你,你和范·克莱本一起在莫斯科得了奖。欢迎你到美国来,也希望你今后多来美国,看看美国,增进我们两国之间的交流’。”刘诗昆回忆道。1958年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,美国钢琴家范·克莱本与刘诗昆分获钢琴一二名,两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。刘诗昆还曾担任范·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。

1979年,刘诗昆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在北京合作演奏李斯特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,并与该团同机返美连演两场。他们录制的唱片成为当时世界销量最多的“金唱片”之一。

刘诗昆说,虽然他和他的美国老朋友们年岁渐长,但依然保有致力于中美友好的赤诚之心。

(综合自新华社、人民日报客户端、中国日报、北京日报客户端等)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